(一)确定适当的抱负水平
有些校长在制定工作计划时,往往把目标订得过高,这就可能因难度过大导致目标不能实现,一旦落空,必然造成严重的挫折感。因此,在确定工作目标时,不仅要考虑其价值大小,而且要充分考虑它实现的可能性。如果条件不具备,即使是很有意义的目标也不应列入主要的工作计划之中。
(二)适当调整目标方向
当事实表明某一目标的实现已不可能或可能性极小时,如能尽快对原订目标做出调整,改变一下目标方向,亦不失为一种明智之举。比如,某校长原想在升学率上使学校达到全区中上水平,但终因生源差,实现目标困难较大,于是及时改变方向,在发展学生特长,办出学校特色方面下功夫,很快取得突出成绩,使学校的形象同样大为改观。从心理调适的角度看,人们在某些方面目标无法实现、需要不能满足时往往会通过更换新目标淡化挫折感或通过其它目标的实现和其它需要的满足来作为补偿,以恢复心理平衡。这就是心理防卫机制中的替代和补偿作用。
(三)辩证地认识挫折情境
对挫折情境如何认识,是影响挫折体验的重要因素。有的人把挫折单纯看作是一种损失,是倒楣事儿,是不该发生的事儿。这样认识的结果只能导致怨天尤人,懊悔不迭,从而加重挫折体验。如果能够辩证地看待挫折,把它看作是前进过程中不可避免的事,并从挫折中吸取教训,增长经验,锻炼意志,就能充分利用挫折的积极效应。“不经一事,不长一智”,“失败乃成功之母”,这样认识自然会减轻挫折体验,进而促成挫折向成功的方向转化。这就是心理防卫机制的合理化作用的反映。
(四)正确分析失败原因
失败时要冷静、客观地分析导致失败的原因。一般说,失败的原因不外乎客观和主观两方面。对主观原因当然要进行认真的分析,这是改进工作的重要依据,但如果不属重大责任事故,总结的重点一般不应放在个人责任上。从心理调适的角度看,如果能把导致失败的客观原因实事求是地总结出来,就能起到使当事人减轻心理压力、消除挫折体验的作用。当然,这决不是说要人们在犯了错误的时候拼命地去拉客观,为自己开脱,而只是说,在客观分析各种原因的基础上,不必要陷入过分的自责之中,更重要的是要把精力放在“以后怎样改进”上边去。这才是心理防卫中“合理化作用”的积极意义所在。

(五)继续努力,争取新的成功
有时,目标受阻是因为客观上条件不成熟,主观上努力不够所致。此时如能锲而不舍,再接再厉,或在另一个方向上去努力有所成功则一时的挫折感自然会在新的成功喜悦中烟消云散了。这一调适方式常见于自信心和好胜心都比较强的人。比如,一位校长,听到别人挖苦他科研成果上一片空白时,在恼怒羞愧之后,发奋钻研教育理论,后来发表了几十篇论文,还出版了专著,成了一位有相当影响的学者型校长。这就是心理防卫机制中最具积极意义的一种调适方式──升华。
(六)合理调节情绪
人在遭受挫折时,总会产生一些不愉快的情绪体验,如烦恼、愤懑、沮丧、焦躁等。这些消极情绪如不能很快加以控制,便会影响人的身心健康;如果遇到重大挫折,消极情绪表现过强,还可能导致出现非理智性的行为,造成不良影响。因此,在遭遇挫折后,能否成功地调节好自己的情绪,往往是摆脱挫折困扰的重要条件。在这方面常用方法主要有以下一些:转移,即把注意力暂时转移到其它事情上,以缓解或冲淡不愉快的心情;宣泄,即在适当的场合,向适当的对象倾吐心中的不快,这是减轻内心痛苦的有效措施;压抑,即靠意志的作用把不愉快的心情压在心底,不让它表现出来,对身居领导的校长而言,这是常用的一种自我控制的方法。